D12 書籍為 終結拖延症
拖延症真的是個很嚴重的現代病,我們痛恨卻又愛著。
有人說拖延是追求完美,也有人說是逃避問題,我自己也嘗試用裡面的方式,來練習面對自己。
拖延的問題大多來自於自己,戰勝自己成為這本書的重點。
有點像是,面對它、解決它、放下它
你要先認知拖延、了解情緒最後行動,這本書提出五個步驟,分別為
1.覺察自己
2.行動方案
3.調節情緒
4.接納自己
5.自我實現
試著先承諾,可以用精神獎勵或物質獎勵自己,不要認為自己有拖延症,試著控制自己,當成功時一定要鼓勵自己與鼓勵別人。
拖延症是把重要與有時限的事情,推到其他時間去做的不好習慣。
日常工作中,把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推延,因為對於要做的事情厭煩,所以帶著轉移注意力的心情用玩遊戲、看FB、做其他事情來轉移,拖延包含認知、情緒與行為。
拖延大多來自於不願意改變,因為大多人都不想動腦,只想依造自動駕駛模式。
舉例:今天周一,下周二要交個報告,總是會把這件事情拖到周一才開始做,因為再不做可能就來不及,但是這通常成果都不好,因為時間很趕,導致最後成果不好,有時候甚至會認為,你看看我多厲害,一個晚上熬夜就做完,從而加強拖到最後一刻的習慣,因為認為自己只花一點時間就做完很厲害。
這樣的事情長期發生,會讓你長期處於焦慮,壓力產生讓自己不開心,在之前戒菸書中講到,甚至有些人喜歡的是真的做完事情後的快樂,從而讓自己處於不快樂中。
拖延行為跟拖延症不同,舉例來說強迫症與強迫行為,像是你常洗手這不是強迫症,但如果因為洗手讓自己感到痛苦,這時候才稱為強迫症,所以拖延行為讓你產生痛苦,這時候才是拖延症。
期限型拖延:有期限的總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做
個人事務拖延:沒有明確的期限,如個人旅行總是在最後時後才進行規劃買票,這時候可能票更貴了,餐廳滿了。
簡單型拖延:事情很簡單,我晚點再做,然後常常忘記。
複雜拖延:完美主義,過往經歷導致自己目前不想做。
每種狀況都有不同的成因,你要試著覺察。
1.不要自己貼上拖延標籤,說我沒有拖延症狀。
2.克服對失敗的恐懼,直接行動。
每個人都有拖延行為,但不是拖延症,不要讓自己安上這名字,因為如果自己認為有拖延症,你就會說,就是因為我有這問題所以才會這樣,這跟之前看的戒菸書中寫的類似,只有你自己認為沒有,那才真的沒有。
不要對別人說,他有拖延症,這會加強,舉例就像是我現在說,你不要想到小圭,不要想到小圭,真的不要想他的長相,這時候我問你,請問你腦中在想什麼? 你會發現你腦中出現小圭(如果你不認識我,可能就真的想不到,你可以把剛剛的舉例變成粉紅色大象)
很多人的拖延行為來自於完美主義,你太在乎別人怎麼講,你會找很多藉口,說因為XXX所以我沒時間做到平常水平,
你應該要想,這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人在乎自己,他只在乎結果,不在乎你怎麼做到,或是你為什麼遲到?
接下來談三管齊下與五步法
上面有說到,這是認知、情緒與行為的問題
所以我們要先針對
認知:看清楚拖延行為如何發生,為什麼我不做? 是因為什麼原因?
情緒:練習忍耐力與持久性
行為:確認方向,即刻行動
#認知覺察
當發現自己拖延的時候,試著與自己對話,問說 為什麼想要拖延,現在不做是因為什麼,停在當下。
ABCDE模型
A-事件發生
B-你對這事情的看法
C-事情結果
D-干預質疑B
E-效果
A下周三要交報告
B等到周二再做
C只用了一天做了不怎樣的報告,但是我盡力了
D為什麼我要等到下周二做?我有好處嗎
E如果我現在做,就不會那麼焦慮且有更好成果。
跟自己的拖延對話,就有機會成功解決。
什麼時候效率最高? 就是心中真的決定要開始了,並且在工作環境中開始寫下第一個字。
#情緒
拖延可能是因為不愉快的情緒引起,想要避免這種緊張、不快,所以想要透過其他安全且愉悅的行為來轉移情緒。
管理情緒,建立忍耐與持久,這像是肌肉可以鍛鍊
練習面對自己身體的感覺,像是之前講到的憋氣,你會感覺到橫膈膜在抽動,但是你要練習面對,而不是馬上呼吸,練習自己的忍耐性。
工作壓力:工作的複雜度、難度與不確定性,都是因為上一個人沒有做好,我這邊還不能行動。
人際壓力:害怕他人錯誤嫁禍於你,他人的過度期待。
自我壓力:對目標給予過多負面思考,害怕失敗。
焦慮與複雜:完美主義、擔憂焦慮、自我懷疑、害怕批評、害怕失敗,不要想著你可以取悅所有人,理性的看待失敗,了解失敗後果。
學會運用承諾,把時間往前提高,把背包丟過牆,就像是之前看書說有些公司的公司營運目標都寫在公關新聞稿中,因為公開承諾了,回頭看要解決那些問題,大家也知道要完成哪些事情。
如果你一直不練習承諾,就像是你說,我不看書、我不要做21天挑戰,一天一本書怎麼可能? 當你連嘗試挑戰都不願意,又怎能達成目標。
1.不要想明天再做,就是現在,就是今天,行動,規劃好時間就做,不要為自己找太多藉口。
2.自設障礙,因為自己沒信心,覺得老闆說的事情都意想天開不接地氣,導致自己不全力以赴,最終成果也不好。
3.他人思維,不要因為別人說會遇到什麼困難就停止。
#行為
拖延時,我們會用其做其他事情,如看FB、IG、抖音、這些東西都不必運用大腦,
接下來下面談如何行動。
1.承諾、積極、主動應對
如果你真的想要完成這件事情,你可以先做出承諾,這樣會有一個短期目標,因為承諾並害怕失信於人,所以你的行動會更堅決。不敢承諾也就更不敢面對。
我認為這很看個性,有些人使用承諾也不一定有效。
2.積極挑戰
幫自己的目標變成一個個階段挑戰,並用以下方式
我的目標是….
我的資源有…..
我正準備開始那些工作…..
我開始做的時間是…..
我的收穫是……
我要堅持做那些……
3.鈍感力
之前有提到高敏力,但高敏的缺點是得到高,失去也高,所以挫折感會更重,這時候需要練習鈍感,可以有短期的失落情緒,但要練習這種負面情緒不要待太久。
4.分心後的回神
我們常常因為挑戰較難或是被打斷而分心,這時候要練習自己的回神能力,因為有時候忘了就開始滑FB,我自己的方式是知道我在做哪一件事情,你可以寫便利貼在電腦前、手機上,讓自己分心後可以馬上回神。
5.喊停
當你清楚知道你正在拖延,像是你本來回家要看書,但是你一回家就坐在沙發上,這時候對自己大聲喊停。
6.獎勵自己
獎勵自己,物質與精神,物質就是買東西或是去旅行,精神是對自己讚美,說自己完成一件里程碑大事。
解決拖延五步驟
覺察-上面提到蠻多方式
行動-我會在之後談的原子習慣講更多實作方式
調節-情緒上的調整
接納-我終於進步了,在最後時候做完,給予自己進步的一面,不要總盯著錯誤。感受自己的行為,慢慢體會自己在進步。
自我實現-戰勝拖延
面對壓力你可以
1.把背包丟過牆,先承諾
2.喊停,管好心中的賊
3.設計好環境讓自己更容易面對
其實以上非常不容易,但是最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很大!
練習找到一個自己常常拖延的事情,它可能是你該做卻一直沒做,或是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的事情。
用上面的ABCDE模型
A-事件發生
B-你對這事情的看法
C-事情結果
D-干預質疑B
E-效果
寫下來並試著改變行為,你會發現這真的是場有趣的對話